一壶浊酒喜相逢 —— 侧记爱新觉罗·

发布时间: 2022-09-28


 

 

初见爱新觉罗·恒懿的人,总会被她高贵的气质惊艳到。这位已年届七旬的长者,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穿戴典雅,举止雍容,言谈之中透出一股阅尽沧桑后的慈祥。她就是清朝道光皇帝第五代孙、美籍华人、画家爱新觉罗·恒懿。

时空是个奇妙的东西。如果在两百年前,或三百年前,让普通老百姓听到爱新觉罗这个姓,大家一定会激动、兴奋、崇拜或惶恐、紧张。它是至高权力和荣誉的象征,也代表着那个时空里的唯一。然而,世殊事异,如今,紫禁城里,早已不再有端坐着的那个大清皇帝,“正大光明”的牌匾下,穿梭的是如织的游人。

阳春三月,北京南城的火锅店里,我们有缘与画家爱新觉罗·恒懿及其女儿刘藻共饮一壶酒,谈笑人生。伴着这酒的浓香和升腾起来的热气,爱新觉罗·恒懿的话匣子缓缓打开,一段与国史相伴的百年家史被她娓娓道来。

 

 

爱新觉罗·恒懿说,往上追溯几代,慈禧掌权之时,大清内忧外患。当时作为御前大臣,统领神机营、虎神营的端郡王载漪正直气盛,主张扶持义和团抗洋,后因筹措不当、急于事功而致败,清廷遭到了洋人的反扑。洋人一致要求将端郡王杀头泄愤,慈禧一再斡旋,最终裁夺,将载漪流放新疆。载漪在前往新疆的路上,先来到了蒙古阿拉善,这里是与他联姻的蒙古王公家族的所在。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飘香的奶茶,浓厚的亲戚之情,让遭受困厄的载漪重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原本让自己流放新疆就是慈禧做出的无奈之举,既然阿拉善如同第二故乡,有什么理由不在这里住下!命运就是这样,对载漪关闭了一扇通往权力、胜利和报国的大门,却又打开了一扇可及世外桃源的生活之窗。

于是,载漪的后人,就生长在这辽阔的草原上。蒙族的血液,不仅流淌在这些子孙们的血脉里,更流淌在他们的文化基因里。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大清的运祚已终,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载漪的后人,这些草原上的阿哥、格格们,竟也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清朝遗少。然而,不知是命运的选择,还是家族的智慧,阿拉善的这一支爱新觉罗的苗裔,并没有就此衰败,这次,“拯救”家族的,是“格格”们。机缘巧合,她们一一嫁给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整个家族凭借女婿的分量再次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之中。爱新觉罗·恒懿的八姑妈毓凤,嫁给了爱国名将孙连仲,后来去了台湾。孙连仲是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也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她的四姑妈嫁给了时任国民革命军四十二军军长的抗日名将冯安邦。1938年11月,冯安邦将军在奉命扼守大别山的战役中,与敌人血战五十余日,歼敌无数,但不幸在之后转进襄樊的途中遭日机轰炸,壮烈殉国。在得到丈夫战死的消息之后,恒懿的四姑妈选择了服毒自尽,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亦贞烈如此。恒懿的十姑妈嫁给了国军三十师师长鲁崇义,后来鲁师长在周恩来的劝说下向共产党投诚,并四川成都率部起义,后出任人民解放军川东军区司令员。而当时恒懿的十姑妈全家当时已被蒋介石先行带到台湾,十姑妈得知自己丈夫投诚的消息后,在其八姐毓凤的安排下辗转逃回大陆,最终全家团聚。

 

如今尽管爱新觉罗·恒懿的姑妈们天各一方,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爱国抗日的赤诚,却成为了整个家族的精神纽带,并传承给了后人。

爱新觉罗·恒懿出生于大陆,50岁以后移居美国。在那里,爱新觉罗·恒懿不遗余力地传播着中国艺术,她的画作,让包括希拉里·克林顿在内的很多政要赞叹不已。

 

 

2005年,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作为美中文化交流中心主席的爱新觉罗·恒懿,在美国新泽西州举办了一场纪念晚会。见证二战的陈香梅女士和众多美籍名流参加了这场晚会。晚会上,爱新觉罗·恒懿特意安排了一首《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狼藉的土地,怒吼的黄河,中国北方抗日的壮烈景象,被这首歌曲唱活了。而这一幕,在很多美国人的脑海中,却是空白,他们不知道中国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之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多少牺牲。可以说,这场演出震撼到了在场的美国贵宾。不久之后,新泽西州的小学课本中加入了关于中国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并做出重要牺牲和贡献的内容。可以说,爱新觉罗·恒懿用她的切实行动,影响了美国社会,也彰显了一个游子的中国心和抗战情。在这点上,她身上的血液,与她的姑妈们身上的血液,是相同的。

初见爱新觉罗·恒懿之时,以为她会更多地讲起自己的画作,实际上她对此只字未提。给人的感觉,她更像一位历史学家或军师,胸中有大丘壑,脑中有大筹策,容止端肃,举重若轻。而绘画,明是主业,却似乎只是她的爱好。

 

 

当然,不能说爱新觉罗·恒懿的淡定是因为历史没有在她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恰恰相反,历史留下的痕迹太深了。仔细品味她的话语,似乎仍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幽怨。“公主琵琶幽怨多”,毕竟,她见证了爱新觉罗家族在政治上的没落。然而,一缘灭,一缘起,爱新觉罗·恒懿又用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社会活动能力,为家族创造着新的天地,重新定义着这个家族的梦想。

 

 

从姓名上说,刘藻更容易被人认为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这个名字很难让人联想到清朝皇室后裔。45岁的刘藻看起来远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比起其母亲“格格”般的端肃,刘藻透出的更多是典雅之外的明媚、豪爽、霸气和几分人间烟火气息,与《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颇有几分神似。刘藻的时代感很强,但又带着浓厚的满族、蒙族历史文化传承。

北京通惠河畔文化创意园里一栋古色古香的别墅的牌匾上,刻着“格润府”三个大字。这便是刘藻在北京的办公驻地之一。在这“府上”,身着优雅气派的服装,拿着蒙古大碗喝着奶茶,在侃大山之中霸气地指挥着各类事项的女人,便是刘藻。

“过去皇家有‘造办处’,今天我们有‘御一格’。我的公司叫御一格,我的理念,就是用为皇家制造的精神,制作女人的包和饰品。正所谓:御品一格洋为中用,千雕万琢古做时新。我注册的皮包品牌叫‘那十次’,‘那十次’是蒙语牛皮的谐音。制作精品所付出的失败与尝试,又何止十次。这里面,我每一件奢侈品都只制作一件,因为,女人的美丽不能复制。”刘藻寥寥数语让人对“那十次”有了直观的认识。不错,刘藻立志要打造一个自己的奢侈品品牌。

“这一款,名叫‘剔红’,它的概念源自乾隆皇帝的红色大漆雕刻,展现的是一种王者霸气。这一款,取自于古诗词中‘小轩窗’的意境。这一款的灵感是竹子。这一款的创意来自古人的如意玉佩。每一款都不一样。古代的王公贵族们,都喜欢皮毛制品,所以,在这里,所有的取材,都是动物的皮毛,手工制作。”刘藻用珍爱而苛刻的眼神审视着每一件制作或其图样,认真地讲述着每一件奢侈品的制作过程。她的表情,此时此刻,恰似一位一丝不苟的工匠。

 

 

刘藻的审美灵赋非常高,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她不愧人如其名,文思藻采。而她对动物皮毛的喜爱,又超出了人们对这位文小姐的设想,甚至有点令人悚然。其实,剽悍的蒙族文化对刘藻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地下室被刘藻装成了她的私人酒吧,里面的一副雕花马鞍非常醒目,这是游牧民族健儿们必备的之物。旁边隔间的墙壁上,贴着刘藻游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照片和她的摄影。“这是在马来西亚的入海口,这是在撒哈拉沙漠,这是在北极,这是在欧洲的古战场,这是在尼泊尔,这是在奥地利的古堡……”刘藻一一介绍着,每一幅画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她的性格,也好似这蒙古的骏马,猎奇、勇敢、无畏,潇洒行走人世间。

 

 

刘藻这位后人对于蒙族文化的眷恋,恐怕是当年的载漪风尘仆仆地赶到阿拉善时断然没有想到的。就像那首歌所唱的,“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席慕蓉的诗,也道出了刘藻的心声。

“实际上,满蒙都是游牧民族,骨子里,比起深受农耕文明影响的汉族人,我们更加放得开,更加直率、天真,活的无拘无束。我和两位朋友,一位满族人、一位汉族人,一起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我和满族朋友经常为不同的观点而争吵,有时候吵得很凶,汉族朋友生怕我们闹掰了,赶紧过来劝。可是过了一会儿,我们俩又在一起喝酒了,让那位汉族朋友很纳闷。他没法理解我们是怎么这么快又和好的。实际上,吵归吵,我们心里并没有任何芥蒂。吵得凶恰恰代表感情真。”刘藻讲起了自己与人合伙的故事。实际上,这家公司恰恰在吵吵嚷嚷中办得风生水起。在北京饭店举办的G20国家领导人峰会的一台相关晚会《京韵风采》,就是由该公司承办的。

工匠人的精专,理想者的执着,旅行家的洒脱,艺术家的纯粹,游牧民族的豪放,皇族后裔的骄傲,女人的聪慧……这些性格汇聚在一起,便是刘藻。

可以说,爱新觉罗·恒懿和刘藻母女,是一道文化奇观,也是这个文化大时代中的弄潮儿。

“这是二十年的伏特加,喝不喝?”刘藻问我。

我未作答,却突然想到了《三国演义》卷首之词《临江仙》中的名句:“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是啊,与爱新觉罗·恒懿母女同喝这一壶酒,能喝出三百余年的历史,能喝出满蒙文化的韵味,还喝出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看破世事更迭后的某种欢喜与解脱。

 

 

 

 

 
 

本文章转载来源于神州杂志,记者:徐安琪

 


Copyright 那十次官网網站 © 2014-2024,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2924号-1

客服电话010 - 65764701(全国) | 13911288803(移动电话)

旗舰店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国防艺术区A-219


那十次官方微信